马斯洛提出的交往需要又称为友爱或归属需要,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工作本身就是满足交往需要的一种方式,因为有工作,个人被归入特定的集体中;在工作中,又必然与他人发生交往活动;在这个集体和交往活动中,可以满足爱与被爱的需要。这三方面是交往需要的主要内容,所以,可以依此划分出三类与交往需要有关的激励方法,即归属感方面、社交欲方面和爱方面的激励方法。 一、归属感方面的激励方法 人是社会性动物,客观因素决定人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主观上人又希望自己能成为某类人群中的一员,在客观与主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最终可找到他所属的人群。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归属的需要,而工作是决定归属的一个重要方面。当认为自己属于某个工作群体时,工作会格外积极;当在工作群体边缘时,他会努力证明自己适合这个团体;当在群体之外时,会模仿和学习这个群体的行为模式,使自己被他人接受并加入这个团体。总之,人是无时不刻地将自己归入某类人群。因此,主要有三种方法培养归属感,用团队激励加强归属感,用公平激励创造良好的群体氛围,用舆论激励监督群体行为。 1、团队激励 团队以任务为导向,它是由具备不同能力的员工组成,大家走到一起的目的是为了某个(些)明确目标的实现<1>。团队与一般的工作群体不同,它的核心是共同奉献,有具体的奋斗目标。由于团队目标清晰、责任明确、互补协作,这会加强特定时期、特定任务下的归属感,所以,团队这一工作形式,本身就能很好的激发员工。作为激励方法,团队激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团队精神。优秀的团队,成员间具有互补性,每个人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达到共同目的。这一方法的特点是,首先将团队作为激励对象,再通过团队激励个人,利用了人的归属需要。 2、公平激励 融入一个群体,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群体对个人认可是否公平,直接影响对集体的归属感。激励学中的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公平理论认为,人们不仅关心劳动所得报酬的绝对值,还关心报酬的相对值。报酬的相对值包括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到的报酬进行历史比较(纵向比较),还包括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到的报酬进行社会比较(横向比较)。当认为这些比例相当时,就认为公平,如果比例不相当,则认为不公平<2>。对公平的认可,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评价,是把历史的和他人的报酬看作比较标准。当认为分配公平时,自己得到集体认可,相信付出会有合理的回报而努力工作;当认为分配不公平时,感到在集体中被偏视、轻视或忽视,不但工作消极,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员工。公平激励强调付出与获得的公平关系,这一劳动规则深入人心,自然会激发人们为满足更多的需要而努力。 3、舆论激励 要得到群体的认可,进一步地说是要得到群体成员的认可。成员间相互的评价,往往决定人们在这个圈中的地位。舆论是非正式沟通的一种形式,是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与组织内的规章制度无关。舆论往往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评价者的态度主要来源于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 由于舆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将它作为一种激励方法应该小心运用。尽量引导舆论评价标准与组织需要一致,与影响舆论的关键人物保持沟通,掌握舆论主流和变化。因为人们很重视舆论观点,可以通过舆论表扬先进、批评后进,从而规范员工行为。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为了受到他人的喜欢、尊敬,人们会有意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符合舆论趋势。所以,舆论激励可以激励人们的行为与组织希望相符。对于舆论激励,组织更多的应是引导和利用。 |
在线地图(点击关闭)